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民族团结绽芳华 乡村振兴谱新篇

  • 信息来源: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5-07-27 09:12:28
  • 【字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葫芦岛市宛如一颗璀璨之星,闪耀着独特光芒。这里少数民族人口达67.5万,占全市总人口近1/3。近年来,葫芦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一幅富裕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位推动,凝聚民族团结振兴合力

  民族乡村振兴是葫芦岛市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政策是发展的指南针。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政策保障。资金是发展的“血液”。葫芦岛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近年来累计争取资金4326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48个,改善民生项目21个,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水平。责任是发展的保障。葫芦岛市建立健全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民族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政策引领,锚定振兴产业发展方向

  政策引领,方能行稳致远。葫芦岛市以政策为灯塔,科学谋划民族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为民族乡村发展指明方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葫芦岛市将民族乡振兴发展作为乡村振兴重点,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精准施策,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惠及民族乡村群众。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葫芦岛市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完善民族乡发展整体规划和重点乡村专项规划,让民族乡发展有章可循。资金保障,高效使用。葫芦岛市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确保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及时到位。同时,强化全程监督,用好用活每一分钱,让专项资金发挥最大实效,着力解决道路修建、饮水安全等群众关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产业带动,铺就各族群众致富之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葫芦岛市立足民族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产业发展作为民族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特色产业,绽放光彩。兴城市望海满族乡的新品种葡萄冷棚项目,宛如一颗“明珠”,闪耀在乡村田野间。100万元的资金投入,建成7栋冷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万元。这里的葡萄,颗颗饱满香甜,不仅甜了百姓的嘴,更甜了百姓的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兴城市羊安满族乡泳装辅料加工厂项目,也是特色产业的典范。308万元的投入,建设1160平方米厂房,配13套设备,通过出租经营,每年村集体收入不低于项目投资的5%。它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还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兴城市碱厂满族乡“和美村寨”项目,是民族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两年来,258万元的资金投入,建成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体验馆、民族特色手工业小作坊等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穿上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钱包越来越鼓。农业现代化,助力增收。绥中范家满族乡邱家村引水上山项目,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邱家村以果树种植为主,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用水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84.24万元的资金投入,开启了引水上山工程,这是一场与缺水的“战斗”。引水上山工程施工时,需使用大型的挖掘机进行管路的挖掘作业,由于田间作业路较窄,挖掘机车身较宽,村党支部书记冒着烈日带领着施工队寻找适合上山的道路。但因地形受限,部分路段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剐蹭到路边的果树。在得知这种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挖掘机在自家果树地里通过,避免给百姓造成损失。“这种情况下作为党员我必须挺身而出,这项工程是利民的大好事,但不能让普通百姓受到财产损失,我是党员就可我家来吧”党员何宇明同志这样说。其他党员干部也纷纷响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的奉献精神,像一股暖流涌入了村民们的心中。他们的担当和付出,不仅化解了施工中的难题,更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如今,引水上山工程这一“灌溉之基”已顺利建成。清澈的水流顺着铺设好的管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间的每一片果园。曾经因缺水而“萎靡不振”的果树,如今长势喜人,挂满了饱满的果实。据统计,项目建成后,邱家村年直接增产水果160万斤,为百姓增加收入300余万元。这股“幸福水”不仅改善了邱家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更为农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更优质的果树品种,采用更科学的种植技术,果园的效益节节攀升。邱家村的果树产业,正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春天。

  人才共育,激发民族乡村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葫芦岛市将人才培养作为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激发民族乡村内生动力。优化管理,储备人才。葫芦岛市联合组织部门,建立民族乡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摸清干部底数,做好后备队伍建设,为民族乡村振兴储备了人才。强化培养,提升能力。市、县两级党校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举办民族工作干部、民族乡干部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同时,安排12名干部到民族乡和统战系统双向交流挂职,提升了民族工作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葫芦岛市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全市统一战线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整合统战优势资源,为民族乡村振兴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支持,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葫芦岛市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保护,传承经典。葫芦岛市加大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辽宁卷》之葫芦岛分卷编纂工作,完成26条文物条目文稿、图片编撰。兴城市碱厂满族乡的白塔峪塔、望海满族乡光山果园遗址等通过保护和编纂,成为民族乡村的文化名片。文化创新,绽放活力。葫芦岛市鼓励和支持民族乡村开展文化活动,创作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如辽西太平鼓表演、满族刺绣、剪纸等,这些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葫芦岛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增进团结。葫芦岛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组织民族乡村群众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农民丰收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葫芦岛的民族乡村绚丽绽放。

  如今,葫芦岛市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民族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0428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14012元,增长了34%。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已在葫芦岛的民族乡村徐徐展开。未来,葫芦岛市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民族乡村振兴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让民族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