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辽阳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信息来源: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5-07-27 09:19:19
  • 【字体:||

  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辽阳市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维度、全方位地开展民族工作,全市呈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凝聚共识、促进振兴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党管民族工作责任体系

  (一)高位推动,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辽阳市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将民族工作重要事项列入市委常委会研究推动,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

  (二)完善制度,夯实政策保障基础。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民族工作,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先后出台10余项贯彻落实相关民族政策文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监督检查内容。建立民族领域风险研判机制,制定《辽阳市民族领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风险排查、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累计开展民族政策法规专项检查10次,化解矛盾纠纷9起。

  (三)示范带动,强化党员干部引领作用将民族政策法规学习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必修课和党员干部培训内容四年来共纳入31个教学班次,每年举办民族工作专题培训班不少于2期,覆盖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开展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走访慰问、政策宣讲、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不断增强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

  二、创新载体平台,拓展民族团结实践路径

  (一)构建“红石榴”品牌体系。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市县两级开展宣讲114场次,受众4000多人次。举办辽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画同心圆”文艺演出举办各类主题活动30余次,覆盖7000余人。组织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系列学习活动22次。创新打造“红石榴”标识农场、广场、中华文化公园等15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品牌。

  (二)实施“七进”提质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93次,发放宣传品5.3万余件(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发挥市一中西藏班、武圣街道新世纪社区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开展典型树优,市清真寺等10家单位被评为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刘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三)建设数字化宣传网络。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力度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山河春色栏目宣传推介我市锡伯族在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依托“辽阳统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年推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内容100余条。制作《石榴花开映古城》等宣传片。其中,宏伟区制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在中新网、辽宁统战公众号等平台展播,获全省十佳作品奖。

三、聚焦民生改善,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一)实施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市“十四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库,储备项目28个。年来,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936万元,实施项目19个,惠及少数民族群众1.42万人次。

  (二)破解致富难题。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支持民族乡村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市科协深入民族乡村发放科普资料1000余帮助族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技术难题,带动农户增收。产业项目“修仙岭”牌灵芝孢子粉被评为“辽宁礼物”,入选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 品牌强农”中国农业品牌甄选会;龙盛百草园中草药种植项目带动150余户村民人均收入提高近4000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三)强化服务保障。市财政先后投入1亿元,实现民族乡村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强化生态环境整治,先后投入资金360万元,治理吉洞峪满族乡滑石矿、采石厂等375亩,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吉洞峪村、新光村被国家民委评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太子河区祁家镇朝光村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和美村寨

  四、深化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强化思想教育引导。辽阳市有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辽代白塔、曹雪芹纪念馆、王尔烈纪念馆等文化地标,打造“千年古城·魅力辽阳”文化品牌。在各景区景点、公共文化场所设置民族团结宣传展板、文化长廊,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民族技艺课程、举办民族文化节等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印发《辽阳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实施中小学“立体阅读”工程读书展示活动。全市中小学每年举办各族儿女心向党主题升旗仪式200余场。

  (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设立蒙古族马头琴、朝鲜族象帽舞等基地,辽阳县满族秸秆扎刻技艺、满族传统冰嬉等3项少数民族项目纳入市级非遗项目。创作《藏家儿女感党恩》《玉之恋》等文艺作品。做好《辽宁省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辽阳市卷》22个(处)文物、遗址拍摄工作。辽阳市博物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解说词中,丰富展厅民族融合实物,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展现辽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年接待参观学习群众10万余人次。

  (三)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关爱高原雏鹰计划”开展“汉藏一家亲”活动。在市一中西藏班稳步推进“三混”教育,扎实推动“手牵手·共成长”行动。开展“石榴籽一家亲”辽阳·额敏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组织参加“文化润疆”行动,召开“携手古城辽阳 畅游山川额敏”文化旅游推介会,为额敏县中小学生捐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各类书籍2万余册,组织三批次艺术家40余人、各协会44人赴新疆额敏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辽阳博物馆携手额敏县博物馆成功举办《八千里路·双向奔赴》辽阳古代历史图片特别展。在广佑寺建设长7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讲好民族团结辽阳故事。

  五、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一)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法治意识。将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辽宁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成立《民法典》宣讲团,覆盖族群众1万余人。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集中开展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观念。

  (二)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累计受理少数民族群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严格落实《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近年来,依法更改民族成分26人。深入落实《辽宁省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对雇佣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用工单位建立居住证办理绿色通道。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三)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加强民族工作部门法治建设,提高民族工作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定期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班,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开展各类培训覆盖800余人次。完善民族事务治理制度体系,规范民族事务管理流程,优化审批服务,制定权责清单,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目前民族领域有权力清单事项9项,进一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