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营口市持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新路径

  • 信息来源:靠谱的网赌平台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5-07-27 10:23:06
  • 【字体:||

  清晨的营口,辽河岸边微风拂过,楞严寺公园里,各族群众伴着晨光打太极、跳广场舞,孩子们在“同心亭”旁追逐嬉戏;社区服务中心内,“红石榴”驿站的工作人员正用热心地为来自新疆的商户讲解最新的就业扶持政策;营口理工学院的民族文化陈列馆里,学生们围着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这座海滨小城的日常图景,正是营口市推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营口市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互嵌”为抓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让各族群众在社会和社区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处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辽河之畔常开长盛。

  空间互嵌:搭建共居共乐的“生活舞台”

  “以前总担心刚到营口跟不上节奏,没想到社区服务站的同志比亲人还贴心,居住证办理、孩子入学咨询一站式搞定,现在我们一家在这儿住得踏实又舒心。”来自甘肃临夏的回族商户说起在营口的生活满脸笑意。他口中的社区服务站,正是营口市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密集区域设立的“红石榴”驿站之一。

  为让各族群众在城市里“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营口市从优化服务体系入手,织密空间互嵌的“保障网”。市公安局与社区警务支队联动,在政务服务大厅、社区服务中心开设民族工作专门窗口,由像丛崴这样精通政策、的优秀干警值守,提供就业指导、落户咨询等精准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在11个社区设立“红石榴”驿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8名,累计为各族群众解决住房、就医、入学等问题300余件。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空间互嵌的“最后一公里”。营口市为15个民族工作重点社区配备文化体育器材,支持社区定期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社区还建立动态信息库,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让各族群众在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

  教育领域的“混班、混宿、混餐”三混政策,更让年轻一代在共同成长中筑牢友谊。营口市西藏班的教室里,藏族学生卓玛正和汉族同桌讨论数学题;宿舍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分享家乡特产;食堂里,大家围坐一桌品尝各族美食。“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主题活动中,西藏学生讲述家乡巨变;“开学第一课”,各族学生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这种沉浸式的共学环境,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文化互嵌:编织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

  “这是朝鲜族的顶水舞,动作要像山间流水一样灵动;这是满族的萨满舞,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在营口理工学院民族文化陈列馆,讲解员的生动介绍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市民。馆内陈列的200余件少数民族文物,与《营口市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里的记载相互呼应,成为展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营口市以文化互嵌为抓手,让各族群众在精神层面深度交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是文化互嵌的“基础工程”,全市民族学校每年开展培训120余场,覆盖教师800余人。在每年举办的阿里郎民俗文化节上,朝鲜族农乐舞、满族地秧歌、蒙古族马头琴表演轮番登场,各族群众跟着节奏起舞;“团结杯”乒乓球赛中,不同民族的选手组队参赛,赛场外举杯欢庆。全市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30余场,非遗展示、民族美食节等特色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

  红色文化的浸润让共有精神家园更富内涵。通过组织各族群众走进西炮台遗址、雷锋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革命故事中感悟家国情怀;主题书画展上,“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作品传递着共同心声;红色诵读活动中,各族代表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思想共鸣中增强"五个认同"。

  经济互嵌:铺就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这是新疆乌苏的黑蜂蜂蜜,纯天然无添加;那是营口的海蜇丝,口感脆嫩……”在辽疆数字丝路电商产业园的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两地特产。这个由营口市牵头打造的平台,已帮助新疆农副产品在营口实现销售额超2000万元,成为经济互嵌的“黄金桥梁”。

  对口援疆是经济互嵌的重要抓手。2024年,营口市选派20名干部人才奔赴新疆,其中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孔德广,用专业技术为乌苏市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被当地评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像孔德广这样的援疆干部,带着技术和理念扎根边疆,也把营口的发展经验分享给当地。

  企业间的互动让经济互嵌更具活力。营口市工商联组织女企业家联合会赴新疆考察,与当地企业达成农产品采购、文旅合作等意向12项;新疆八师石河子市和塔城地区乌苏市的企业家来到营口,参观沿海产业基地、辽河老街,寻求合作商机。在2024年中国(营口)海蜇节上,30类50种新疆特产集中亮相,乌苏市的葡萄干、枸杞等产品现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更与10家营口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社会互嵌:营造共建共治的“和谐氛围”

  漫步营口街头,楞严寺公园的民族团结进步雕塑前,常有家长给孩子讲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故事;辽河公园的“中国精神长廊”里,各族群众驻足观看“两弹一星”“抗疫精神”等主题展板;风光小区的“同心亭”,也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学习角”。这些融入城市肌理的宣传阵地,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细无声。

  共建共治的氛围中,各族群众都是参与者、受益者。营口理工学院的民族团结志愿者服务队,由12个民族的学生组成,他们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助老服务;朝鲜族企业家金先生出资为社区建文化广场,汉族、满族居民主动参与建设,这种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态,让城市更有温度。

  心理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通过学习才明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参加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后,社区干部在笔记中写下感悟。营口市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覆盖县乡两级民族工作干部、村(社区)书记等100余人,进一步夯实推进“互嵌式”的思想基础

  典型示范的力量直抵人心。营口市邀请乌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考察团来营交流考察,组织“石榴花开”等主题宣讲活动,以先进感人故事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组织民宗系统、统战干部、有关社区千余人收看“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特别节目举行授牌仪式,为立新社区、龙脖子村、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等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颁发牌匾,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提档升级。

  辽河汤汤,见证着营口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渤海潮涌,奏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乐章。从社区里的互帮互助到校园中的共同成长,从文化活动的多彩互动到经济领域的携手共赢,营口市以“五个互嵌”为路径,让各民族在城市空间中全方位嵌入,在共同生活中增进情感,在共建共享中凝聚共识。这座城市的探索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就一定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附件: